一些观点
1. 耳塞完全没有发烧的必要。耳塞最大的优点是便携,它最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直接插到手机、随身听上,两百块钱的耳塞就很好,最多不要超过五百块。
2. 耳机发烧的极限是各品牌三千元以内的次旗舰型号,要知道前端还得投入差不多两万元的音源和耳放才能把这个档次的耳机真正伺候好。
3. 正常的耳机系统里,音源至少要占到总投入的一半以上,这样耳机容易出好声。避震板、电处这些东西就不必讲究了,少在耳机上浪费时间和金钱,箱子才是正道。
4. 音箱系统里最重要的,不用说,是——房子。不以有房子为前提的发烧,都是玩物丧志。
5. 音箱选好推的,搭配档次高一点的功放和唱机,根据口味选好线材,再花点心思把摆位、避震、供电做好,安心听音乐应该没什么问题。
6. 说白了,PC-HiFi最大的优点是不用花钱买唱片(这不是一笔小开销),跟同价位CD机相比声音孰好孰坏这种问题根本就不重要好吗。
7. 耐听比悦耳更重要,好的音响系统,一定是自然、宽松,可以长时间聆听的。慢慢听,慢慢了解你的器材、调校你的系统。
8. 多听音乐,其它的不重要。
一些推荐
其实谈不上推荐,只是列出一些经过个人长时间聆听、觉得适合古典音乐重播的器材,片面在所难免。
个人偏好具有一定规模感、沉稳扎实、音色中正、相对音染较小的声音。
耳塞:森海塞尔MX500简装工包版,20元价位耳塞的王者,出色的音质,地摊的价格!感谢万能的淘宝,感谢Made in China!唯一的问题是容易买到假货,或者买到被DIY得很妖艳的真货(单元是真的)。
耳机:森海塞尔HD600,搭配Graham Slee SOLO耳放豪华版,聆听古典音乐的经典组合。值得一提的是,个人觉得,SOLO耳放豪华版驱动HD600效果比贵价的超线性版更好,听感更为宽松。如果预算有限,最廉价的解决方案莫过于仿制的子木NA6耳放,用一个零头的价格达到了SOLO耳放七八成的效果。
CD机:CD机的选择真的是见仁见智了。个人喜欢Ayre CX-7eMP,中性透明,细腻快速,不出挑但全面。
音箱:ALR Jordan音箱,业界良心!Handmade in Germany的东西卖那么便宜,便宜到进口报关的时候连海关都不信,便宜到后来这个厂家终于倒闭了……ALR Jordan的箱子具有极其出色的规模感(Entry Si除外),如果把我的ALR Jordan Entry M扔掉,让我在市面上重新找一对价格相近、适合听大编制交响的书架箱,还真挑不出来,就算是价格贵上一倍的德国Audio Physic Compact,虽然比Entry M拥有更好的解析力、细腻度,但规模感还是不够。
线材:线材在系统里的重要性不必多说。推荐相位传真的线材,很超值。
一些体会
减少折腾:我是个怕麻烦的人,东西就拣最大路货的来买,能用CD一体机绝不用转盘+解码,能用石机绝不用胆机,对丹拿、ATC这些难推的音箱则是有多远躲多远。PC-HiFi?算了吧,光音源部分就一大堆变量(文件、软件、电脑、USB线、数字界面、DAC),想想就头大。避免麻烦的做法确实损失了很多性价比和可能性,但节约了时间。
明确需求:一定要搞清楚自己买器材是为了听什么,不同的听音口味和听音类型对器材的要求差异太大了。一般的音响系统还原出来的信息量总是有限的,你必须在不同的方面上做出取舍。温暖醇厚,就不能同时清爽快速;清丽纤细,就不能同时沉稳扎实。平衡中正,就很难惊艳动人;精致华丽,就很难准确真实。我自己听大编制交响的系统,用来听人声可能就不够“毒”;我讨厌的日本器材,用来播放流行音乐可能就很对大众胃口。任何整体性的提升,都必须以增加投入为代价。
耳听为实:听音乐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行为,人和人在音乐方面的要求是如此的不同。千金难买你喜欢,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亲自去听。多听现场,建立参考体系。多听不同的器材,找到自己喜欢的。别人的听感和评价唯一的作用,就是促使你去听这个器材。绝对不要买没听过的器材,也别光凭别人的推荐就进行搭配,去代理商那听,去发烧友家里听,扛着器材去代理商、发烧友家里听,花钱去外地听,总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听,买之前多折腾,买之后才能少折腾。
够用就好:关键问题是什么叫“够用”?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尺度把握都不尽相同,“够用”的标准也不一样。耳机有没有必要搞避震?音箱、功放、音源的投入怎么分配?线材用多好的?什么样的声音算是可以“安心听音乐”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拿ALR Jordan Entry M做例子,用谷津U1这个价位的放大器去推,可以,但实在是可惜了,个人使用Rega Cursa3+Maia3前后级功放驱动Entry M,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觉得,把一对音箱推满,才算“够用”。在相同的预算下,我的价值取向是,选择低一档次推满的音箱,而不是高一档次没推满的音箱。低一档次的音箱虽然在某些素质上肯定不如高一档次的音箱,但对我而言,推满的音箱所具有的控制力、松弛感、密度感是最重要的,是长时间沉浸聆听的关键所在。我想,所谓“安心听音乐”,大概就是拥有一套听多久都不觉得累的系统吧。
量力而行: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学生不应该在HiFi上花太多钱,工作挣钱后也要分清主次,买房远比买HD800重要。如果选择了自己的条件和能力范围内无法掌控的器材,再怎么折腾也不会满意的,懂得审时度势和控制欲望,不好高骛远,也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把精力集中在自我提高和对家人的关爱上,发烧只是一种泄欲方式,音乐才是永远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