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这些天

  刚回家就被“同学的老妈”搞得很尴尬,天意啊。
  跑步在初中的小操场,煤渣跑道,300米一圈。
  上网可以去邻居家,也可去阿武那。在阿武那用迅雷下东西速度达到2M每秒,习惯了学校的破网络,我激动得想截屏来纪念。
  买了点烟花回来,和一群小朋友一起放。
  和他们去网吧星际free for all,每个人都来打我,为什么?Why? 外?就因为我最厉害?还是长相问题?
  阿磊越活越回去,阿武还是那么纯,阿文签了单位要工作。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过年好像是夏天,天天温度二十几。
  日子快消失了一半,那些梦又怎能做完。

冲凉生涯

  粤语管洗澡叫“冲凉”,挺有意思的一个叫法。
  总记得小时候二舅对我说的那句话:“冲个凉啦,舒服晒。”上了初中,真正开始了我的“冲凉生涯”。读初中时条件不好,寝室楼只有厕所没有浴室,洗澡要到楼前面的一长排水龙头,提一个桶就行,水龙头打开,接满水就可以洗澡。这种洗法完全露天,野蛮无比。冬天也是如此,我们的初中那时冬天竟然没有可以洗热水澡的地方,要洗只能用热水壶把水打回寝室。我们都嫌麻烦,大家都洗冷水,也是露天,很冷,但洗完后很暖。
  高中有浴室,但洗惯了冷水,也就一直洗下去。只有在感冒时才会去浴室洗。高一我们住的寝室楼被称为”the white house”,因为其建于解放初期,且用石灰抹墙面,除了落满灰尘的床铺不白哪都白。白宫旁有两个大水池,冬天洗冷水的人多时,每个人身上冒着白气,如电视上的武林高手。高三住得好,每个寝室都有卫生间,可洗澡,但不通热水。冬天时,就会涌现出一大批“冲凉房歌手”,唱歌是冷得受不了大喊大叫。
  大学只在夏天才敢洗冷水。不冲凉了,洗热水澡。冲凉得来的品质在失去。阿武跟我说他在南京整个冬天都洗冷水。我笑了。也只有像他般坚持的孩子,还拥有自己的冲凉生涯。

 

过年

  早上起床,先给手机电话簿里的号码一个个拜年,我手机一次最多只能发5个人,幸亏需要群发的时候不多。拜了半个多小时才拜完这堆号码。
  晚上不看春晚,跑到邻居家上网去了。本想11点多时看一下本山大叔的小品,可在浩方上和APM200的男子对决完已是11点半,更郁闷的是我还是绝对优势被大翻盘了。春晚已经是一个名利场,很多东西不是导演、观众、演员能决定的,所以不要怨春晚不好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午夜十二点,窗外是鞭炮的声和光,我还在上网。过年的感觉一年比一年淡,压岁钱却厚着脸皮拿。
  乏善可陈。
  恭喜发财,大家发大财。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贡多,这块充满了神奇的土地:红蚂蚁在月光下哄闹,持续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的暴雨,雨后充满飞蚁的空气,屋子内四处飘荡的幽灵,疯狂繁殖的动物,热衷于发明、战争、炼金术、打仗而又像种马般情欲旺盛的男人,勤勤勉勉理智清醒热情好客的女人,还有坐着飞毯来的吉普赛人、开书店的加泰罗尼亚学者、会在日落时分唱起黄昏赞美诗的安的列斯群岛来的黑人、开汽车的美国佬、法国妓女、政府军队,这里历经推倒与重建,自由党和保守党在此交火,发生过事后被抹得毫无痕迹有整整一趟列车受害者的大屠杀。在这块土地上总是有相同名字的布恩地亚家族和他们的孤独驻守百年。
  看完《百年孤独》,我被作者金子般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打动了,我不断想,加西亚·马尔克斯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一个人?毫无疑问的是,作者是个天才,书中的文字闪现出久经锤打后坚实的质地,无论怎样的命运发生在人物身上,作者的叙述都那么镇定,深深的感情被久远的时间的孤独感压抑,入微的环境描写不动声色却震动内心,马贡多的每样事物都有长长的故事要讲。作者对孤独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那不是孤独,那种感觉是与生俱来的动物本能的感情,对爱的渴望,是带着感情的行为,充满时间的沧桑感。
  我被小说紧紧拽住,早就记不起魔幻现实主义之类的名堂。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不应该被归类,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对于《百年孤独》来说渺小了点。另外我并不觉得书中的描写有多“魔幻”,那些大人们连听故事的心境都没有,真可怜。
  书中附录里有一篇评论文章,我真后悔看了这篇假大空的评论。还好,附录还有一篇马尔克斯的访谈,这篇倒是很有意思,作者说自己创作的初衷是“为我童年时代所经历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我很喜欢。
  我读的这个版本译者是:黄锦炎、沈国正、陈泉。不得不夸奖译者的译笔,非常流畅传神。感谢你们,多亏你们我才能欣赏到如此壮丽的美景。

美剧:《Friends》

  看完十季的《Friends》真是个漫长的过程啊。
  如果问六个人中我最喜欢谁,答案当然是和自己比较相像的人。刚开始我以为是Ross,因为他的刻板固执,接着以为是Monica,因为她的挑剔和条理。最后觉得是Chandler,在他身上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生性讽刺,老是把事情搞砸,用幽默来保护自己的多愁善感。看到后面真是越看越觉得Chandler亲切了。当然其他人都很有意思。
  肥皂剧的剧情就像定式,一波三折,总是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其实吸引我把《Friends》看下去的是演员和对白,觉得比较有意思,美国小市民的有趣。
  最后的一场告别戏,六个人站在清空的房间里,我觉得很好,什么都是从无到有再到无。十年的坚持真的很不容易,给点掌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