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再次去了趟基地。主要是去上工批里面买文具。进去后才发觉这是非常庞大的批发市场。和店里的老板聊天,得知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文具批发集散地。她说两年后这个地方就要拆掉,整个市场搬到嘉定那边的一个“国际文具用品批发中心”,一听这么大的名头,就知道是搞规划的人起的。
后来沿着浙江中路往南,出了我们基地,再过两条街就是南京路。跑现状时看到新世界、百联世贸的楼,知道离南京路很近,可骑车过去,才真正意识到基地和南京路有多近。经过南京路时真有冲动骑进去,看看骑车逛南京路是什么感觉。到了福州路,非常奇怪地非机动车道消失了,我只好在人行道上骑。文具批发中心的门口停了一长排自行车、助动车,它们都是怎么过来的?走人行道或者干脆和机动车混行?从来都是步行,没想到在南京路周边非机动车的组织如此混乱,没有标识。自己步行时为什么没注意到这些问题呢?观察还太粗线条。
从福建中路骑回来,福建中路桥是封死的。福建中路上有家餐馆,保留并改造了老里弄的外立面,大部分元素留存下来,加进现代主义的风格,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做得非常精彩,论单体胜过新天地。餐馆旁边紧挨破破烂烂的里弄房子,两个老外和他们雇用的一个英语很烂的中年人从我身边经过。
许多里弄虽然现状已经很不堪,但入口的过街楼、门牌考究得还像七八十年前一样,用相机框着拍下来看,仿佛那个时代并未走远。
发现北起天目东路,过苏州河南北两岸,到福州路这个区域,我想甚至到老城厢,如果骑自行车参观将是非常惬意的。步行太累,可对自行车就是刚刚好。新事,旧物,它们间的冲突,都一览无遗。
想起《阿非正传》里张国荣和养母的对话,一个用粤语,一个用上海话,从听觉上两种性格完全不同的语言激烈碰撞。上次课强哥说了香港人、台湾人对二三十年代上海滩那个黄金年代的好奇、向往和渴望,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王家卫的电影,除了粤语,如果还有其它语言的话,只会是上海话。
“苏州河基地的周边”上的一条回复
很想去那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