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院士同济讲座略记

  今天,何镜堂院士到同济作讲座。讲座题目是:“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漫谈建筑创作”。何院士结合项目,分校园规划及建筑、文化博览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校园规划及建筑案例项目有:华南理工人文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江南大学、广东药学院大学城校区、重庆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横琴岛新校区、资本市场学院。文化博览建筑案例项目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汶川地震震中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宁波帮纪念馆、天津文化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竞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案例项目有:广州越秀区解放中路旧城改造、华南理工大学教工宿舍区地块改造(何镜堂工作室)。
  不完全记载如下(加引号为何院士原话,不加引号为我的转述)。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2公里长生态带,所有建筑围绕生态带。”两层平台交往带。建筑设计由程泰宁、何镜堂、戴复东、崔恺四位院士共同操刀。
  江南大学:“它的上面是太湖,我们把太湖的风景完全引进来。……人性化、完全与太湖风景区融在一起的校园……中间是一条以步行为主的联系带。每天学生上课都走过,都能和太湖融在一起。”把江南的水乡的“一河两岸”融入规划设计。
  广东药学院大学城校区:“这个大学的尺度非常好……充分利用原有山体。”
  澳门大学横琴岛新校区:“整块归澳门管辖,他们就不需要过关,我们内地呢进不来,就围起来了。”(众笑)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当时最大的难点……它面对的是全国人民,全国人民都是甲方。所以肯定有不同声音。”“建筑没有100分的,我都习惯这种议论了。”
  “中国馆最重要的和谐理念,是中国馆和地方馆间的和谐,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我们以和谐的理念,以现代的材料、技术、审美观点进行整合。最终我们不是给大家一个形,而是一种精神。”
  “从中国文化符号得到启发,从出土文物,鼎啊、冠啊,得到启发。从中国传统城市建设、园林得到启发……中国建筑最大的特点是构架结构。”
  “有人说像斗拱,有人说像粮仓,有人说像官帽子,重庆的说像火锅,成都的说像麻将桌,这是包括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如果大家都说像斗拱那就麻烦了,都奔着斗拱去了……你可以有不同理解,但这些理解都是中国的。”
  “开幕的时候,我是作为设计者的代表上了主席台,和你们的俞书记、韩市长站在一起,少有的建筑师可以上这个台的啊。”“胡主席又回来跟我两个手握手,跟我说:很有中国特色。”
  “当时形出来的时候(结构封顶),宋部长说:行了,这个可以镇住。但是穿什么衣服我最担心。”
  “难题来了,什么是中国红?我说天安门的那个红。他们告诉我,天安门也是过几年就刷一次,颜色是变的。(众笑)我又买了几包中华牌香烟,拿去讨论,因为中华牌红嘛。(众笑)后来我说,我用其它红大家不会反对吧?……说是这么说,做起来真难……研究了8个多月,也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色彩研究所一起做。现在看来大家还是挺接受的。”
  “这个红是四种红组成的。同一颜色大面积的红,人看了5秒后就会有绿的感觉。色彩必须有所变化,我们用了退晕,最上面的最深,最下面的最亮,但你们看不大出来(因距离远近关系,一般人会觉得这四种红看起起来差不多)。”
  “材料用什么材料?用金属、玻璃、现代材料?全国的厂商都来免费给我们做样板,1比1放在那边,一层层地淘汰。最后决定用金属。好,马上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是用光面还是毛面?开始我们想到奥运开幕嘛,张艺谋搞了好多中国元素,我们用了一些祥云啊、如意啊这些图案,结果一挂上去像很多虫子一样。(众大笑)”
  “最后研究还是这种纹理比较好,就是灯芯绒的条纹(安妮宝贝老师泪流满面)。灯芯绒条纹多宽呢?我们试了3公分、6公分、9公分,9公分的放上去就像是集装箱。(众笑)后来用了4.5公分的,最后定案的时候定了4.2公分的,4.2公分宽2.8公分深。”
  中国馆每个立面有31个柱头(2.7米见方),最开始的方案是写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名字,领导始终没拍板。领导后来说了:这不好排啊,31个省市自治区怎么排?谁排前面谁排后面?写不写台湾呢?最后改成了四个立面分别写篆文“东南西北”,下面的地区馆写篆文24个节气。
  中国馆的园林(即地区馆屋顶的屋顶花园)考虑到管理因素从建成至今始终未对外开放。是清华做的,概念取自圆明园九州清晏,做了个新的九州清晏,做了九个岛。园林最高处5米,实际上覆土只有1米,下面垫的是泡沫,减轻屋顶承重载荷。
  

钱学森图书馆
  难点在于立面上的钱学森15米高的像。开始请美术家做,不行,太具象,钱老是一种精神。后来建筑师自己做,通过材料纹理不同做出浮雕效果。我们做了很多试验,就怕最后出来不像,我们就失败了,要被人骂了。各种比例试验,1比8的,最后做了1比1的,在南京的一个厂里,但这个1比1的是摊开在平地上的,太大了,周围没有楼,看不全啊,后来我跟郭院长就爬到这个吊机上看,18米高,还是有点怕的。(众大笑)
  

天津文化中心竞赛
  “国际竞赛,挺好的,是中外同台,请了这几个人,荷兰MVRDV扎哈·哈迪德伯纳德·屈米,还有我,条件很不错,每人给10万美金做方案,中外都一样。四个单体,MVRDV做航空航天博物馆,扎哈做歌剧院,屈米做工业博物馆,我做美术馆。单体是分开做,但每一家都要做整个地块的总体规划……现在很难评了,怎么评呢?”(众大笑)
  

  听众提问:“何院士的中国馆、拉萨火车站和安腾忠雄某年的日本馆,它们都借鉴了中国斗拱铺作的造型,形式上有一定雷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华盛顿越战纪念碑,都使用了下沉空间的处理方式,和里博斯金德折线的造型、体块的断裂。对这两组建筑,有人提出了两个“抄(超)”,抄袭的“抄”,和超越的“超”。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就面临了这样的问题,领导给你一个图片,你抄得不像领导批你,你抄得太像同行骂你。(众笑)所以想请问何老师,您怎么看待建筑设计中的模仿与创新,抄袭与借鉴的?”(众持续大笑)
  何院士回答:公共文化符号谁都可以用,例如金字塔(我想是指金字塔与贝聿铭的卢浮宫入口)。安藤忠雄回答过这个问题,(中国馆)无论从功能、尺度、大小、作用上都(与日本馆)完全不同。何况斗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谁都可以用。
  支撑建筑的理念不同。中国馆的设计理念来自中国文化、建筑、文物、城市建设、园林,而安腾的只是一个构架。
  折线表现一种错乱(战争是人类的错乱和荒诞),这种设计手法是可以借鉴的。
  (其他观众提问略)
  

花絮
  前几天去看毕加索画展,第一次进入中国馆(底层)。我一直不喜欢这个建筑,看了底层后更感觉如此。由于不喜欢,我对何先生的讲座非常感兴趣,很想当面听听他的想法。
  讲座开始时,何院士拿出一叠A4纸,上面是整整齐齐的手写稿。说到建筑理论,何院士说我哪里行,我不像梁思成先生家学深厚,我还是走创作和理论结合的道路吧。说到面积较小的校园规划方案,何院士总会加上一句“这个尺度很好”,莫非他也明白自己大而无当的校园规划会让学生们很痛苦?得知何院士做过200多个校园规划,大家发出了吃惊的声音。何院士说,我的成功,都是年轻人的功劳,我要感谢我的学生们。何院士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文件:简便脊椎放松操.pps。
  何院士讲到天津文化中心竞标的10万美金,我们居然被一视同仁可以和外国人拿一样的钱耶,在座的中国建筑师们心酸地笑了。

“何镜堂院士同济讲座略记”上的2条回复

呵呵,母校最敬重的先生之一。博主记录如此详细,辛苦了。

以前一直不喜欢他,听过何老讲座后反而改变了不少看法~
他人感觉很好,谦逊和蔼认真,另一方面终究我看重的还是实践,而之前发现之前所有的印象都停留在了中国馆。其实,也有那么几个也不错的实践作品,也算很好了……

我挺喜欢他历史建筑保护和更新的那两个项目(越秀区解放中路旧城改造、何镜堂工作室)。
他自己也说了:“我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我们那个时候上课,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期末老师出题考我们,都答得出来,100分。我们最大的优点是听话,缺点是死板、创新能力不强。”我觉得这是他很诚恳的自我批评。

发表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