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

台湾散记

  1.台北的地铁用四种语言报站:国语、英语、闽南话、客家话,对于我这个客家人,乡音入耳,便是到家,走在街上,仿如回到二十年前故乡破旧的小县城,倍感亲切。与大陆截然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度和开发建设价值取向,造就了台湾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和人情化的城市生活。尊重历史、保留记忆,传统才能扎下根系。
  
  2.中国人的灵气、土气,加上日本人的精致细腻、装腔作势,再搭配些美国人的乐观、虚荣,按不同比例调配混合,便是从北到南形色各异的台湾人。如果人生是一本书,也许美国人的书名是《Eat, Pray, Love》,台湾人的书名是《Eat, Play, Love》,中国人的书名是《Eat, ForePlay, Make Love》。仔细想想,境界孰高孰低还真不好说。
  
  3.台湾的夜市不值一提。如果要吃,重点应该放在好一点的正餐馆子上,贵没关系,台湾又贵又好吃的饭馆比大陆多得多。不过几百新台币一碗的牛肉面就算了,恕我村炮,吃不出好。
  
  4.诚品书店信义店里一个布包卖六百块人民币,文艺这些年涨得好厉害!转到三楼,一个美女作家在开新书见面会,听了十分钟,心想:哼!这种标题超过十个字还带副标题教你如何嫁人的书我们大陆也有!咱不落后!又听了十分钟赶紧逃走,整个人从内到外已经暖得像即将变身的玉米,分分钟想要爆开。
  
  5.提前做过功课并实地踏勘了台北个体户二手唱片、再生工厂、茉莉二手书店、唱片共和国、小蔡的店、诚品唱片、五大唱片、大众唱片后,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乐友:台湾实体店二手古典唱片流通量小、品相差,没必要去台湾淘古典音乐唱片,纯粹浪费时间。
  
  6.这次旅行最大的惊喜,是恰好碰上台湾国家交响乐团NSO的开季音乐会上演马勒第九交响曲。NSO水平超乎我的预期,末乐章结束后全场安静,半分钟后才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印象更深的是音乐之外的事情:交响曲开演前,工作人员逐排通知观众:“下半场马勒第九长度一个半小时,中间不休息,开场后不允许退场哦。”极少数人听到提醒后主动离去。留下来的人,至少在我视野覆盖范围内,下半场无一中途退场,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人起身去上厕所。音乐会开场前,我向前后左右的观众了解了一下,平时听古典音乐的人只占一半,听过马勒的不到五分之一。这意味着很多人坚持下来不退场并非因为喜欢马勒,而是出于对规则的尊重和对自己留下来决定的负责。
  
  7.大陆人观察台湾,克服自卑感是第一要务。台湾的出租车司机好,上海的出租车司机也好啊,怎么没人写文章表扬上海的哥呢?如果仅把台湾当成求不得的寄托和投射,那就只能得出类似“台湾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这种文人式百无一用、牛头不对马嘴的结论了。
  
  8.台湾当然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S那股吐噜吐噜猛生,集满七个女儿召唤儿子的狠劲,请问哪个大陆知识女性能有?我觉得河南也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怎么大家除了骂河南人是骗子之外再没更多表示了呢?
  
  9.保不保留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跟台湾的腾飞有多大关系?传统里有民主和科学吗?今天现代化的台湾,是人家几代人拼命努力挣来的,而我们却把别人的汗水化作轻飘飘的情调,妄图通过谄媚可笑的种族情感认同从自己不曾贡献过一点一滴力量的收获中分一份满足和自豪。是不是大家对台湾完成精神上的托孤后,就可以在大陆理直气壮地慵懒和没出息了?
  
  10.“美德”和“素质”“世风”一样,是一种结果、一种表征,就像仪表盘上的数字,台湾那台机器读数80,大陆这台机器读数50,想改变数字,就得自己动手拆机改造。一天到晚讨论别人机器的读数,或者逢人就抱怨自己读数低全怪之前请的湖南乡下机修工是没用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些“结果”并不是大陆能向台湾学习的东西,我们应该更关注实施过程和操作路径。
  
  11.举个简单的例子:台北国家音乐厅安静井然的公共秩序我们没法学也学不来,这是大陆、台湾两地发展水平差距的反映。我们应当借鉴的是具体的做法,即:充足的人员配备(每个工作人员负责三到四排观众,及时制止任何不文明行为),有效的临场措施(提前告知观众演出长度超出常规,大大减少临时无法忍受的退场)。只要做好管理,国内音乐厅的秩序也会有所改观,最起码不会再出现艺术家因为观众的不文明行为罢演的事故了。
  
  12.关于大陆使用简体字而非繁体字有过诸多争论,如果从实操层面看,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且不讨论简体字是否就是大陆文脉断裂的帮凶,是否大家都写带“心”的繁体“愛”,我们就可以不用吃地沟油了,先考虑一下:使用简体字真的是当前大陆文化传承上最大的问题吗?个人以为不是。年轻人写不好字,才是目前最急迫的问题。写字的结果(简体/繁体)不重要,写字的过程才重要,因为这个过程真正能称得上是一种文化——书法。看看现在二、三十岁年轻白领填的表格、年轻教师写的板书、年轻作家签的签售(名字除外),再比比五、六十岁普通工人、种地农民、个体小贩写的字,你会感受到严重的文化退步。字不好的人,他写的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重要吗?你会觉得写一手鸡刨繁体字的人有文化?想弥补文化断层,实干的做法是:接受国家推行简体字的大前提和大环境,注重书法培养,在练习书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学习繁体字,最后做到武能用简体字速记(功能性),文能用繁体字挥毫(文化性)。与其控诉简体字,把屎盆子全扣到官家头上,不如放下简、繁之争,拿起字帖,先把字写好,承担起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一份责任。
  
  13.落后就要努力,光听长了一副植物大战僵尸里坚果脸型的酒驾大叔胡吹海侃诗与远方是不行的,如果台湾的美好真的触动了你,那就问问自己:台湾哪里做得比我们好?好在哪?我们该如何学习?发一通置身事外、避重就轻的感性议论容易,难的是聚焦理性的技术操作,日拱一卒,把改变和进步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里。
  
  14.此行台湾,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待在台北(遗憾没有更多时间去台中和宜兰)。台北的市井比垦丁的风景更吸引我——看人比看风景有意思,看建筑又比看人有意思。在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我看到一个建筑对社会价值所作出的贡献;在迪化街,我看到政府、专家、民众合力保护下的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所焕发的活力;在大稻埕码头附近的一幢居民自建五层砖混住宅,我看到非专业的完全不一样的庶民建筑情怀。矫枉过正的圆山大饭店、比例失当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失败之作折射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深深的失落与焦虑;1970年代将传统形式与现代主义理念完美融合的国父纪念馆,2000年后用纯然现代的形式表达传统理念的法鼓山农禅寺,则是台湾奋起、蜕变的最好旁证。一个甲子台湾人无处诉说的心绪,都固化在一砖一石、一瓦一木里。
  
  15.台湾现代建筑本土化这个“过程”,忠实地记录下了曾经的撕扯与断裂、迷惘与呐喊、忍耐与迸发。从台湾建筑的传承和脉络,我触摸到了一个在近现代史中颠沛流离、自强不息的台湾。比照台湾一代代建筑师前辈、同仁们的辛劳付出和社会责任感,反省吾身,理当惭愧,为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程度、敬业态度、奉献精神惭愧,为自己看似高明却毫无建树与出路的逃避惭愧。台湾,从来都不是凉薄的乡愁,而是微温的劝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