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翻书

韩寒:《长安乱》
  在河南时,看到立鸣箱子里有本《长安乱》,便拿来看。
  韩寒是个不错的博客写手,我一直没把他当作家来看。看韩寒的书要抱着看娱乐杂志般放松的心态,他有点像说相声的,费尽心机就为了抖两个包袱。从这个方面来看,韩寒的文章比很多人的好。可惜《长安乱》虎头蛇尾。韩寒死穴在不会写感情,他偏要在最后写,所以后来就不好看啦。书的后半段有点像郭德纲,我听郭德纲笑不起来,因为他老自以为是地讲些不怎么好笑的笑话。
  

侯登科:《飞去的候鸟》
  我拿到厚厚的九本《中国摄影家》丛书时,不知为何首先抽出了这本。我在同济联合广场的书店邂逅这套丛书时,不知为何先拿的也是这本。是书的名字吗?是封面上的那行字吗:“他是中国摄影的一个罕见、重要和无人取代,我们再也看不到像他这样自觉自醒、长歌当哭的摄影者了”?无论如何,在翻看几遍之后我决定要到网上把这套丛书买下来。
  “在中国西北部,有一片数百平方公里的产麦区,产麦区边缘的西北部是干旱的黄土高原和戈壁沙漠。那里是不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生活贫困,缺钱少吃。每年麦收季节,这些农民成群结队,或兄弟同行,或夫走妻随,来到产麦区,寻人雇佣,替人割麦,用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补家庭短缺。产麦区的人称他们为麦客。”或许在这些麦客中,你会看到一个络腮胡子白背心短裤布鞋的中年男子,背着与他穿着不相称的徕卡相机,和麦客一起扒火车、下地和风餐露宿,他就是侯登科,一个在铁路局宣传处上班的普通人。他是农民的儿子,回忆充满痛苦;他希望能自由创作脱离陈旧的体制桎梏,又不愿意放弃保证生活的公家饭碗;他对子女要求苛刻,却只字不提自己的爱;他渴望家庭的温暖,却常年在外。侯登科把镜头对准这些候鸟般迁徙的“下苦人”,不是怜悯也不是同情,是源自一种矛盾分裂,这种分裂是他对自己深深地探究又远远地鄙弃。侯登科的影像是平静而热情的,坚强而柔软的,冷酷而温情的,交织成“现世”的纬编。对生活、人生、存在的拷问,才能形成纪实作品的厚重分量。
  拍摄过程中摄影者和被摄者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吗?不是。对于后者,前者永远是居高临下的造物者,侯登科让我懂得了这点。虽然侯登科能和麦客们走得无限接近,甚至你可以想象到他们一起蹲在地上抽着劣质卷烟,麦客可以放松地忽略镜头的存在,虽然侯登科说自己也是农民,但是横亘于两个世界之间的透镜是无法逾越的。摄影者本身的克制冷静才是在心中把被摄对象放到尽量平等的位置上的表现,并且只能是“尽量平等”。这是摄影中比按动快门还要重要的必须铭刻心中的基本认识。善待被摄者的反例现在在网络上比比皆是,各种旁边配备煽情文字的民工、拾荒者、老人的照片,透露着可怜、心痛、惊讶甚至气愤的感情,其实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尊重。那些在论坛、群组(诸如校内网、QQ)、博客、网站上粘贴和分享这类标题一般为“你能不流泪看完吗”的照片的人,他们生活安稳衣食无忧,他们流泪但他们不懂得生活。你以为流泪就是尊重和了解吗?
  在书本的最后,是一张侯登科罹患癌症去世前和妻子的合影,瘦削的他从身后抱紧大笑又带着点害羞的妻子。愿他在天堂仍然能思量、凝望这片他深爱着的青黄变换的大地,愿他安息。
  

沈复(冒襄 陈裴之 蒋坦):《浮生六记(外三种)》
  高中时总有男生喜欢向同班女同学兜售自己的理想:“我要找个美丽的地方,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共度余生。”每每听到我都窃笑。殊不知清朝一个叫沈复的哥们差点就把这个童话般的理想搞定了。中国人心底或许都有这样宁静安和的桃源:和相爱的人居竹林茅舍间,晴耕雨读,相濡以沫,儿女环绕白头偕老。沈复是幸运的,他找到了这样的爱人――芸娘;我们是幸运的,可以读到沈复的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这些史书上缺位的个人生活图景。可惜世事非人愿,芸娘因耿直的性格见逐病殁,独余三白茕茕孑立,顾影叹息:“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浮生若梦,人生几何。
  书中另外附的三篇是冒襄的《影梅庵忆语》、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和蒋坦《秋灯琐忆》。
  《影梅庵忆语》给我的感觉就是冒襄在耍大牌,这个花心大萝卜,看到陈圆圆后把之前邂逅的董小婉忘得一干二净,无奈抢不过我国著名黑社会老大吴三桂。后来董小婉冒险上门投靠数次都未接纳,结婚还是朋友出钱,亏他还有脸写文章记述董小婉如何追随他、如何受公公婆婆的气、如何帮他抄全唐诗、如何日夜不眠地照顾重病的自己,真不害臊。
  《香畹楼忆语》藻饰过多,读之无味。
  “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中最可爱的女人。”我不大赞同林语堂这句话,不能理解芸助夫纳青楼女子为妾最终为此血疾大发去世的行为,至少我喜欢蒋坦笔下的秋芙更甚于芸。“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猧儿搅乱棋势。余笑云:‘予以玉奴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已照见桃花上颊矣。”“去年燕来较迟,帘外桃花,已零落殆半。夜深巢泥忽倾,堕雏于地。秋芙惧为猧儿所攫,急收取之,且为钉竹片与梁,以承其巢。今年燕子复来,故巢犹在,绕屋呢喃,殆犹忆去年护雏人耶?”
  一个人的时候读读这样的文字,月上蕉窗,风生竹院,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真是美好。
  

James McGregor:《One Billion Customers》(《十亿消费者》)
  我会在网页上看完的文章一定是我非常喜欢的。
  《十亿消费者》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作者James Mcgregor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担任过《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杂志社驻中国的负责人,用老到的语言和如手术刀般精准的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官商沉浮的真实中国。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概括得入木三分,旁观者清啊。
  读完回想,难道是作者真的写得多么好吗?其实是一种共鸣,有人把你一直想说不知如何说的东西阐述得如此好,当然有种“写得真对”的赞叹和佩服了。
  真庆幸中国的进步,书中如此多的政治敏感内容得以放行,让我们可以在网络上阅读到这样对认识自己大有裨益的文章。
  

顾城 谢烨:《英儿》  文昕:《顾城绝命之谜》
  十五年前顾城夫妇魂断新西兰激流岛,令人哀惋叹息,关于其中的疑团众说纷纭,颠倒是非的小丑在文字舞台上活蹦乱跳。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那么热衷长篇累牍地解读这个事件,对当事人妄加评论。事情就是那么简单,看完顾城夫妇合著的《英儿》和他们最好的朋友文昕的《顾城绝命之谜》远远足够了。
  顾城、谢烨、英儿的性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恶毒的诅咒,无人幸免、无人清白,可是他们三个都是好人啊,怎么会这样呢,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当一个人卷入了命运的漩涡,任何法则和准绳都不能用来评判那个身不由己的可怜汉。小丑们,难道你们不应该为自己说的话向逝者下跪忏悔吗?呸!
  顾城是一个天才,他单纯得不能承受成人的世界,他真心地为所爱的人倾注所有感情付出全部努力;谢烨有宽广的胸怀,她爱丈夫,为顾城支撑起他的整个童话世界,她更爱儿子,《英儿》书中收录了她的《你叫小木耳》,一个母亲与儿子分隔的心酸有谁能够体会?可是命运带走了他们。
  让我们忘记那个暴躁恐怖的下午发生的事情吧,把温暖的感情留在心里,就像谢烨的那篇《你叫小木耳》,顾城的那首《回家》,一样。

你在阳光里,我也在阳光里

    回家
       ◎顾城
 
我看见你的手
在阳光下遮住眼睛
我看见你的头发
被小帽子遮住
我看见你手投下的影子
在笑
你的小车子放在一边

你不认识我了
我离开你太久的时间
 
我离开你
是因为害怕看你
我的爱
像玻璃
是因为害怕
在台阶上你把手伸给我
说:胖
你要我带你回家
 
在你睡着的时候
我看见你的眼泪
你手里握着的白色的花
我打过你
你说这是调皮的爹爹
你说:胖喜欢我
你什么都知道
 

你不知道我现在多想你
我们隔着大海
那海水拥抱着你的小岛
岛上有树
有外婆和你的玩具
我多想抱抱你
在黑夜来临的时候
           

我要对你说一句话
珊 我喜欢你
这句话是只说给你的
再没有人听见
 
爱你,珊
我要回家
你带我回家
 
你那么小
就知道了
我会回来
看你
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
珊,你在阳光里
我也在阳光里
                              
               1993年9月3日于飞机上
 
附注 此诗是顾城最后一首抒情新诗。珊为顾城独子,因其英文名为Sam。胖是顾城乳名,儿子喜欢这样喊他。

我怎么看了这么多连续剧

《金婚》
  事实证明我的品位和中年妇女比较接近。
  我喜欢看文丽和佟志刚开始时婚姻,打情骂俏吵吵闹闹,倒也甜蜜。李天骄出场后,我开始讨厌男主角,咒骂编剧,切着看,后20集真的没什么意思。佟志死不认错,两口子就为这“心灵上的第三者”搞得郁郁寡欢,影响了不知道多少年的生活,至于吗,看他俩吵架真是没劲,看得我都想上去一人抽一个耳光。
  《金婚》吸引我的地方在于真实。佟志结婚写的保证书他果然一条都没做到,真实;夫妻恩爱的各种小黄段子,真实;婆婆和媳妇面和心不和,真实;婚姻就是吃饭以及剩下的时间找吃饭的钱,真实。所以我觉得这部连续剧还是不错的。
 
《24》(《24小时》)
  久闻美剧《24小时》大名,看第四季时确实觉得扣人心弦。比较喜欢里面小细节的推理和那个通晓各种算法的CTU首席女数据员Chloe,其实我觉得她长得还不错,哈哈我的品位很奇怪吧。
  接着看第五季,渐渐觉得有点无聊了。来来去去不就那些嘛,核弹、毒气和类似的可以造成大规模杀伤的东西,没有破解不开的加密文件,没有会错过的蛛丝马迹。原来全世界有打枪的片子都一样,子弹都打不到主角。Jack就像圣斗士星矢那么假,永远不会倒下,永远能从别人嘴里挖到情报。我也是圣斗士,同样的招数对圣斗士使用第二次就不管用啦,第五季切着看我几个小时就看掉啦。
 
《How I Met Your Mother》(《老爸老妈浪漫史》)
  我居然看完了现在已经出了的三季。觉得这部剧有点像老友记,可能我比较喜欢看喜剧,靠说话搞笑。靠剧情抓人的诸如Lost、Prison Break之类我是不会去看的,被人吊着胃口多没意思。
  剧里的西装Barney很搞,他也是我看完三季的主要原因,哈哈,就像老友记的Chandler一样。
  另外我觉得拿它来学英语很不错,比老友记好。
 
其它  
  还有一些看过两眼的连续剧,都看不下去。
  有一个连续剧,男主角搞建筑行业,有两个老爸一个搞地产一个规划局,它还好意思叫自己做《奋斗》,我的天啊。演员表演做作。一看到佟大为那傻脸我就想换台,况且编剧还是我讨厌的双鱼男石康。
  《士兵突击》叫士兵激突还差不多,许三多这种人要能成特种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没什么希望了。
  在河南的时候,每天晚上我睡觉时室友都在看《浪漫满屋》。一天我也要看,十分钟后就看不下去了。首先对白让我这个中国人受不了,其次你爱我时我不爱你我爱你时你不爱我真不知要折腾到什么时候,完全丧失耐心。
  《武林外传》也看了一些,比以上的都好,但不如想象中好笑。
  我也不知道这几个月为什么极少看连续剧的我看了那么多连续剧,真瞎。

从五月到九月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到了九月。一些记忆开始模糊,我要写下来。
  五月,英子江南行来到上海,背个很大很重的旅行包,已经好几年不见,还是高中时的感觉,那么上进那么认真。我请了顿失败的晚饭,菜都很难吃,骨头汤放了不知多少味精。正统的英子在餐桌上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建议,哈哈,可爱的老样子。我给英子在上海的游玩推荐了线路,第二天下午收到她的短信“我太喜欢山阴路了”,哈哈。遗憾的是没能抽出时间,真要对英子说声不好意思了,下次来我带你钻上海的小弄堂。英子说我没变,我狡辩说内心成熟多啦。后来英子给我传了她走之前我们在图书馆拍的照片,天啊果然我还是像高中那么木,没救了。
  六月,想不起任何事情。
  七月,阿磊来上海玩,想想我们11年朋友,他可真算除了我妈之外最了解我的人了。上次他来玩是2005年的十一黄金周,我当了个彻底失败的招待者:他来的当晚我们吃的是学校边上现在早已倒闭的超难吃的盖浇饭,午饭吃方便面,愚蠢地在10月1日晚夹在人堆中逛了南京路和什么都看不见的外滩,受公交临时改线影响从城隍庙走到外滩再走到复兴东路。这次我不能允许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了。我们在赤峰路站碰头,阿磊虽然沧桑了许多,但潇洒倜傥如旧。在饭馆里他问服务员有没有漓泉啤酒,还告诉我退而求其次是百威,果然来上海4年我终于喝到了好喝的啤酒。第二天,叫上了居住于徐家汇天主教堂附近的纯洁的阿武,我们三人一起去复旦正大体育馆看WCG中国总决赛。下午一点半进场后我们郁闷地发现先进行的是魔兽比赛,星际比赛六点半才开始,于是看了两场Sky被虐的比赛后决定去K歌反正今天的比赛不是决赛。后来我们才知道星际比赛当天就决出了冠军,可怜我们手头上有全部三天的票只看到了两场魔兽比赛,很遗憾,阿磊放弃了去天津、杭州来上海看WCG结果啥都没看着。在五角场的包房里,当阿磊把阿信的歌K了一遍后,我和阿武震惊地发现《死了都要爱》不是阿信最高音的歌,更惊讶地发现阿磊暴力地把高音都唱上去了。唱完歌吃了顿KFC后,我们跑去玩了好久的汤姆熊,虽然被恶心的机器吃了很多币,但还是好开心。再后来回到学校,去网吧打星际,旁若无人地叫喊。第三天,送走他们后我因为昨天吃的KFC鸡腿有问题在床上躺倒了三天,是这几个月最难熬的日子。本想好好出去玩玩却病倒,无法弥补上次十一的遗憾了。
  七月,阿磊在上海的两天晚上,我们坐在窗前,聊这些年的日子,从凌晨一点到六点,天亮起来,阳光照进房间,我们各自爬上床睡觉。
  八月,奥运会开幕式,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上千人一起露天观看,相当有氛围,好看的前10分钟和后10分钟,大家疯狂口哨欢呼鼓掌。
  八月,还有打工生活和河南生活,八月真是好日子。
  九月,大一的小朋友在寝室楼旁的球场上军训,每天清早六点多被喊醒,食堂多了许多朝气蓬勃的脸。与看到新生顿觉廉颇老矣的大五同志们不一样,看着这帮小姑娘小伙子我心理完全没有劣势,一帮小屁孩有啥好羡慕的。
  九月,终于跑到环龙把佳能350D买了回来。寂寞时我可以表达自己了。
  九月,在张老板的带领下,第一次去按摩,和陌生的技师可以无话不说,
  九月,还有我的生日。感谢各位祝我生日快乐的大小盆友,特别感谢小张同学、小志同学、丽丽同学、爱琴表妹和风骚的阿磊。其实我希望你们都不记得我的生日,这样这个日子就只属于我了。

岩井俊二:《情书》——那一转身的温柔

  藤井树和藤井树,他和她有一样的名字。
  从FTP下载的电影看完后我会删去,唯独这部放了许久。会翻出来看,温习每一个藤井树和藤井树在一起的时光。初中入学点名,两人同时答到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他和她被恶作剧地选为图书管理员。他是那种英气骄傲的男生,他不苟言笑,用拳头教训嘲笑她的男生,他有小小的心计,在夜晚的自行车停车场借着她手摇的灯光查看试卷拖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他深情腼腆,把对她的爱小心翼翼地藏在图书卡背面。她对他是有好感的,她不会忘记那个穿干净白衬衫立在窗边看书的男生,连当年拿错的试卷都一直留在箱底不舍得丢弃。她在回避着他,也在回避着自己的内心,挚爱的父亲早早撒手人寰让她过早地学会隐忍自己的感情,年轻的心事羞涩难与人言。很多年后,当她再次返回校园遇到当年的班主任,得知他登山去世的消息,整个世界霎地黑了一下。在风雪中她停下自行车咳嗽,眼泪流不出来。
  他们的最后一次会面是她父亲刚去世后,他来找她代还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她看着他认真地说出“请你节哀”,在父亲去世后第一次会心地露出了笑容。最后的画面,留给他的是站在雪地中笑脸嫣然的她,留给她的是在自行车上单脚支地羞涩地看了她最后一眼的他。后来她回到学校,得知的却是他已经转学的消息。在图书馆她微微踮起脚把那本《追忆似水年华》插入书架中,离开图书馆前转过身久久望着他曾经立着读书的窗户,她知道这一转身就是对这段感情的永诀了。
  许多年后,她还记得他在夜色中向她走来,黑色的夜晚和白色的衣衫衬托着他明亮的眼神。许多年后,当他登山遇到雪崩跌至山谷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唱着“我的恋情,随着南风飞翔”,他一定想起了在夜色中听到脚步声向他转过身来的她的清秀脸庞。
  是不是每个人的少年都一样,都是暗暗地喜欢一个人却要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是不是每个人的少年都不一样,怀着不同的际遇和心境,最美好的,怀着不同的浪漫。
  许多错失的美好,并非我们不想抓住。普通的家境、亲人的期盼、想要实现的理想,少年的我们不总是那么勇敢,也许只是默默在心底记着她或他温暖的笑容。在这份自己从来不愿意承认的甜蜜里,走过许多岁月,渐渐地学会面对生活,面对失去。正如渡边博子,对着藤井树遇难的山谷喊出“你好吗?我很好!”,是深深的爱与眷恋。
  在图书馆,岩井俊二有意让镜头微微过曝,梦境般美丽。她回头看着被风吹起的白色窗帘和飘落的樱花花瓣,想起那不可再追的过去,恬静温柔。她转身离开,坚决又不舍。
  无论多少年后,这些日子总会再次让心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