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改版了,美其名曰“豆瓣变形记”。可惜这次没变好,把鸡鸡变没了,不但变形,连性也一起变掉。我讨厌新版豆瓣,但就像你老婆拉到五百块钱风险投资去烫了个恶俗难看的头,你除了不喜欢之外别无办法,没有替代品,一周两次该上的时候还是得上。
我抵制新版的友邻关系,因为它是个不尴不尬的弱智半成品。在我看来,社会性网络服务网站的用户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重关系(加好友的Facebook模式)
二重关系(关注、被关注的Twitter模式)
三重关系(关注、被关注、友邻的旧版豆瓣模式)
四重关系(关注、被关注、朋友、被朋友的模式)
很显然,新版豆瓣的用户之间不是单纯的Twitter式的二重关系,也不是“把朋友的双向确认改为单向确认”的四重关系。一个四重关系的豆瓣应该是类似下面的模样:
我的友邻(关注100 · 朋友200)
被150人关注 · 被250人标记为朋友
如果改成这样,习惯了旧版的用户们怨言可能会小一些,因为他们可以在看到友邻栏变为“被151人关注 · 被249人标记为朋友”时心里骂一句:哪个贱人把我从朋友里踢了?然后点开“被151人关注”的页面,一切昭然若揭,排最前面的那个人在茫茫人海中正鹤立鸡群地织着毛衣,没错,就是丫。君子报仇,立刻动手。点开自己的“朋友200”页面,去把丫踢了。文艺青年们的小心脏可脆弱可脆弱啦,你加我来我加你,你踢我来我踢你,同悲又同喜,互惠又互利。
而现在新版豆瓣用户关系的设定非常奇怪:
自己的页面
我的友邻(关注xx · 朋友xx)被xx人关注
他人的页面
某某关注的人(全部xx)被xx人关注
这个不伦不类的“朋友”算是个什么东西?Facebook和Twitter都有一个十分有用的功能——标签,以方便用户管理自己的关系网,按照官方的说法,豆瓣现在是带着一个“朋友”标签的二重关系。既然“朋友”算一个标签,那为什么我不可以增加其它的标签?为什么我不能设置诸如“广播像痛经一样多”“广播像闭经一样少”“广播像月经一样潮”“广播像佛经一样屌”的标签,让我自由决定今天是去慰问痛经的朋友呢还是去慰问闭经的朋友,明天去西天取月经呢还是取佛经?
阿北说:“豆瓣的友邻在08年之前的三年里一直是单向的关注,这并不妨碍这三年里无数用户结为线上线下的好友、变成新的同事、促成新的婚姻。”我举双手赞同这句话。如今鸡肋的“朋友”标签存在的最大价值只在于让用户决定谁可以看到自己私密的相册和日志,它仅仅是实现“权限区分”的一个工具,与“我们相识相知”的原有内涵已没有任何关系,它是新版豆瓣为了平滑兼容旧版豆瓣产下的一个怪胎,是基于旧版豆瓣格局最省事、技术投入最少、最偷懒的改版办法,唯唯诺诺,半吊子革命,也就有了这个四不像的别扭新版。人有人他妈,妖有妖他妈,豆瓣有人妖妈。
可是盗亦有道,做人妖也要讲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啊,你这么改也就算了,用户体验还非常糟糕,没有一点人情味:假设改版前我有1000个“友邻”,改版后我打算听从北爷“你关注什么,豆瓣就是什么”的教诲,只留下100个“朋友”,那对剩下的900个人我必须一个挨一个地每个人点开把他们的“朋友”标签去掉,你做一个批量编辑的复选框会死吗?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实在不敢相信这次改版竟是出自标榜“完美主义”的豆瓣工程师之手,连友邻管理页面中“我关注的人”的单独分开列表都是经用户提醒后才加上的,可见豆瓣对这次改版马虎到什么样的地步,别说内测,估计程序改完后自己就压根没试用过。
友邻的改版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用提醒的方式邀请用户参加友邻改版意愿调查,进行内部测试,如果决定使用“关注”、“被关注”的二重关系,那就引进“真正的”标签功能,同时解决好旧版“友邻”的历史遗留问题,用一些其它的可操作手段区分权限,例如允许用户对相册或日志设定密码、指定关注自己的人中谁可以查看、指定哪些分组的人可以查看等等。目标是死的,方法和技术是活的,我相信以豆瓣团队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小菜一碟,要改就好好改,你们可以不采纳用户的意见,但一定要让用户感受到被尊重。一个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创造内容)网站以什么样子呈现,是由它的用户决定的。如果把中国所有的大学生都搬到豆瓣上来,不出三天,充满屏幕的只会是《最全的实用网址,收藏起来怕以后找不到》《关于爱情的一百句话,说得实在太对了》这样的文章。豆瓣今天金璧辉煌的大厦,是无数豆友在电脑前辛勤劳作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改版后的民怨沸腾,恰恰证明了豆瓣用户的黏度和忠诚度。在开心、人人等等傻逼山寨网站遍地开花的傻逼中国互联网界,豆瓣能够不抄袭不模仿,特立独行地牛逼着,全赖它拥有全中国最优秀的用户群。
我很少使用“豆瓣社区”,友邻关系如何改动是我最不关心的一件事情,这次改版,让我心凉的不是新版的种种不足,而是豆瓣的不再用心,是豆瓣无可挽回的变性。说实话,区区一个友邻关系变动,真的会引发那么多老用户的自杀性注销吗?它不过是引爆用户们积压已久的不满的导火索罢了:你们有时间审核帖子删除帖子,却没时间倾听用户意见;你们有时间不厌其烦地改版再改版,却没时间在一些必要的地方添加简单的搜索功能,节省用户大量宝贵时间;你们有时间研发各种各样能盈利的新产品新服务,却没时间投资升级让服务器少开点小差……你们先不拿用户当一回事,用户干嘛要拿你们当一回事。
豆瓣拆分书影音,首页改为二级导航,用户要实现同样的功能得比以前点击更多次,我没看到豆瓣追求卓越的精神,倒是看到了豆瓣追求点击量的智慧。豆瓣已经拿到新一轮千万美元融资,全球网站排名挤进前200,豆瓣确实变了,也许它真的想做个变形金刚,打架时是暴力机甲,泡妞时是敞篷跑车,碰上大跃进就地一躺还可以大炼钢铁,左右逢源谁都讨好,顾客盈门招财进宝。
豆瓣向钱看,我们向前看,理解万岁,祝豆瓣好运。对于新版,我没有一声怨言,只有一片惋惜。所幸豆瓣无论怎么改变,总还没忘记为旧部们留下一席偏僻的安身立命之地。各种数据和资源有序的聚合、优秀的书影音评论是豆瓣最吸引我的地方,而每一个用心创造这些字节的豆友,才是我真正热爱的对象:他们默默无闻地添加条目、修改错误信息,他们用超过500字的回帖讨论话题,他们在一部不到10个人看过的电影下面认真地撰写一篇或许没人看的影评,他们包容大气、机智风趣,他们是博学慎思的良师,他们是臭味相投的益友。我不会离开豆瓣,因为那上面有两位我敬佩的豆友,有时我会去探望已经不在人世的他们,看看他们写的影评做的字幕,告诉自己,“喜欢”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去做,就好。
可悲的是,在中国,一个网站只有盈利赚钱才能存活,只有溜须拍马才能存留,只有自我阉割才能存在,我必须承认,阿北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个言论管制真理失明的时代,娱乐才是第一生产力——上着豆瓣不睡觉,点着鼠标看热闹:话痨愤青不用找,小资文青也不少,冷笑话和发牢骚,直播贴和胡乱搞,瞎折腾和好无聊,看不惯和互相吵,豆瓣是个宝,人人都夸好!
“豆瓣变性记”上的8条回复
倒数第二段看得我好感动。
哈哈哈哈。
算术要是不好,就留不了言.哈哈,有意思:)
上着豆瓣不睡觉,点着鼠标看热闹:话痨愤青不用找,小资文青也不少,冷笑话和发牢骚,直播贴和胡乱搞,瞎折腾和好无聊,看不惯和互相吵,豆瓣是个宝,人人都夸好!
排上面那句话一下。不过我觉得豆瓣做得很不容易。太激进的已经被河蟹了,太趋势的已经同化了。
虽然这么说但是还是觉得无奈。
说的没错,它真的只是个半成品。
这可以说是一种倒退么
剖析很尖锐
感觉你不学文科可惜了。有空去豆瓣膜拜你一下。坚持理想的人可敬。顺便我想向你请教一下出国的事。
如果我说我希望能跟你在茫茫人海中相视一笑时的会心,貌似太煽情了,不多说,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