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活着》是一部不适合改成电影的小说。余华改得很聪明,效果差强人意。
《Shakespeare in Love》(《 莎翁情史》)
编剧还真会偷懒,大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原句。服装不错。电影看了没什么感觉。
《午夜凶铃》
三个男人在熄灯后一起看。小志一边看一边说真不恐怖,像文艺片一样,没意思。当然,电脑音量太小、互相说话讨论和知道最后会从电视机里爬出来一个人,这几个因素使恐怖效果大打折扣。
恐怖片祖师爷地位《午夜凶铃》受之无愧。比起西方恐怖片怪物、血腥、僵尸等等场景来,《午夜凶铃》的手法高明多了。未知是最恐怖的东西,日本人真是厉害,把故事描写得丝丝入扣,恐怖就存在讲述的某个角落。如果让我一个人看并且不知道剧情,我肯定会害怕。别忘了,这是98年的电影,那时候我们的神经还没那么强壮。
看的过程中我们叫出声跳起来的情况还是出现了:那是男主角爬下井里,看到……(略去具体描写)时,电脑“啪”的一下黑屏,整个寝室一片黑暗。高潮要开始,电脑却没电了——太不爽了!真是谁都没意料到的结果,没被吓得跳起来,却被郁闷得跳起来。唉,只能第二天早上来电后爬起来看最后的精彩部分。
《Trois Couleurs:Bleu/Rouge/Blanc》(《蓝红白三部曲》)
很喜欢这几部电影。
《蓝》里喜欢那串蓝色吊饰,一个人可以把许多东西放弃,如果尚有无论去到哪里都执意随身带着的东西,那他(她)一定不是个对未来无所谓的人,回忆带来盼望,盼望是好的。
《红》里两个主角都喜欢:法官和模特。他们在下午阳光照进屋子里的时候对话,在黄昏点亮白炽灯坐在桌旁饮酒,人生难得遇到这样的人。三部曲里我最喜欢这部。
《白》讲了一个人自尊的历史。没有自尊的人要寻回自尊时的力量多么可怕,“人至贱则无敌”,就是这样的。两个大男人在结冰的湖面上滑行、摔倒,真是好电影。
既要深刻又要好看的电影不好拍,基斯洛夫斯基做到了。
“观影记(七)”上的5条回复
改得很糟糕。
—
《活着》改编拍成电视剧了,叫《富贵》。呵呵
不是余华改的,是那个姓张的导演。
《活着》改编拍成电视剧了,叫《富贵》。呵呵
来啦~~~
红白蓝亦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尤其喜欢蓝。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神经:记忆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