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记(六)

《The Kite Runner》(《追风筝的人》)
  同名的书是本畅销书,我猜是先有书后有电影。
  电影讲了在阿富汗战乱的背景下两个男孩间的感情、罪过以及赎罪。哈米尔就像每个年少的我们,软弱甚至有点小孩子式的险恶,事隔多年他在教堂里五体投地,完成了仅仅是对自己心灵的救赎。我喜欢哈山,他不用抬头看就知道风筝会落在哪里,他是那种用心生活而不被伤害改变的人,对朋友的友谊是他信仰的一部分。
  把个体的感情纳入国家叙事(战乱、流亡、非人道行为),使电影有了更高的视角和更足以感人的力量。
  从剧终后的字幕知道,电影中阿富汗的场景都是在中国新疆拍摄的,使我对那个国家有了更多的同情。
  

《霸王别姬》
  演员选得乱七八糟,张国荣虽然阴柔,但看着一个男人脸却要在心里告诉自己“他”是女的,“他”喜欢张丰毅,别扭死我了。
  给陈凯歌带来声誉的电影,借了霸王别姬的荡气回肠和张国荣、巩俐的演技,不错,但也只有这些东西可看了。
  

《My blueberry Nights》(《蓝莓之夜》)
  经典的王家卫式,换了个美国的场景,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不过英语对白没有粤语或国语的对白有味道,台词上这部电影输给以前的作品了。
  

《Miami Vice》(《迈阿密风云》)
  不够刺激的不怎么好看的商业片。巩俐脱开中国的环境就演得很烂。
  

《孔雀》
  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电影了。终于看到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好看的电影了。
  《孔雀》《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回忆低低的梦呓,那些人、物,前因后果,相互关系,都次要再次要,最重要的是画面,是感官。对《孔雀》网上骂声一片,那些批评情节啊、漏洞啊、意义啊啥的人,我想对你们说:有些电影要用脑子,但有些电影只要“看”就行了,不然就像一个一直问“为什么”的人把自己搞得很傻,你吃饭时会思考自己吃饭的意义吗?
  由感官触动的感情永远比由思想触动的感情来得强大。所以,看到白色的被单、蓝裙的女孩,听到烧开的水壶、路过的行人,你的鼻子而不是你的脑子回到过去,若有若无闻到那些已成春泥的叶子的气味,你才可以冠冕堂皇地伤感,使劲地伤感,往死里伤感,否则,那叫脆弱。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太好的电影。英气的少年,使想说什么的我语塞。就像这张太好的剧照,概括青春的所有起伏。

“观影记(六)”上的4条回复

童言,《一一》带给我的,不止两年

对我来说,杨德昌最好的电影是《一一》,或许也是最好的华语电影。倘若没看过,推荐你一看,从镜头到录音再到故事,两年前看完后至今没缓过来

谢谢。有时间会找来看看。

发表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