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d Poets Society》(《死亡诗社》)
很感人的一部电影。世界上的学校都是类似的,都恨不得学生人云亦云都是同一个价值观--自由的思想永远是该裁掉的边角料。但基丁老师出现了,他的第一堂课,对诗歌的阐述赢得了我对他的好感:“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持生存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基丁也年轻过,这个面容和蔼中掺杂倔强的中年人肯定碰过壁吃过亏,这些都使他的激情和热爱以一种更独特的方式表达,像酿造过似的。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梭罗的句子被写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他们重新感受到了自己的荷尔蒙,他们开始为自己生活。就算悲剧发生,基丁遭到开除,高高站在课桌上喊出”Oh captain!My captain!”的男孩子们宣告了自己内心世界质变的完成,他们开始懂得生活--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
《站台》
贾樟柯在片头写了:这部电影献给父亲。或许他有太多想表达的东西。
我发现贾樟柯的电影里一定会有赵涛走来走去的镜头,贾一定很喜欢他女朋友走路的样子吧,这就是人家说的“中国女演员普遍缺乏的质感”?
人物对白的山西话让我不住想起阿春,还有李京生老师,模糊地想建立些什么联系,对山西我过于陌生。电影里不断出现的八十年代的一段段标志性旋律,倒反给我感觉导演太想刻意说什么了。乔尼·米切尔说:“你如果还记得六十年代发生过什么,那你就根本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八十年代末,我已经开始记事了,所以我的八十年代是没有味道的,那些旋律引不起我的共鸣。可是,正是有了这些流行歌曲、广播声和电影刚开始时红色歌曲的喧闹,让三次破空而出的大提琴声音直接打在我的心里,印象最深的一次,崔明亮在正在掉落的夜色里点了一把火,琴声响起,他的烟头一明一灭,远处大山耸立,青春就是这样的。青春出现的场合,要么是清早天色将明未明,要么是向晚暮色四合的时分,人物、场景都是蓝色的,这冷色有一种疲倦、幸福和忧伤。
“观影记(三)”上的5条回复
conformity!还要我去查,只说常用的英文会死?
死亡诗社的结尾堪称牛逼,少年。我的意思是合理,不,是和谐。
我都懒得反驳你了。
OMG~
这里留言不会自动换行……??
不谢~
给博主推荐《GATTACA》,台译《千钧一发》
dead poet society里面的那位老师极力反对的conformity在结尾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个人认为结尾是败笔,虽然很赚眼泪